自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(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)实施以来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始终坚守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使命,历经三轮政策推进(2011-2015年、2016-2020年、2021-2025),在草原生态修复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牧民收入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构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。由石河子大学马春晖、张凡凡教授等组成专家团队,通过引导政策实施,深入牧区实地调研,推进科学落实禁牧封育、草畜平衡制度,针对不同草地类型精准施策;对生存环境恶劣、退化严重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,对禁牧区域外的草原按承载能力核定载畜量,通过“分类管护、科学利用”实现草原生态休养生息。进一步引导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、现代化转型聚美策略,让广袤草原重现生机,让各族牧民共享生态保护红利,绘就了一幅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“双赢”画卷。
一、取得主要成效
(1)筑牢生态屏障,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
全疆各地严格执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,通过围栏封育、退化草原治理、生态修复等具体措施,有效遏制了草原沙化、退化的势头,草原植被覆盖度、产草量及生物多样性都有了明显改善。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(2021-2025年)覆盖全疆多地,实施总面积6.63亿亩,其中禁牧面积逾1.64亿亩(含水源涵养区禁牧600万亩),草畜平衡面积4.99亿亩。
展开剩余82%生态指标持续向好:从草原植被覆盖度来看,多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,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,草原植被覆盖度从政策实施前的34.98%提高到36.25%,退化草原逐步实现顺向演替,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,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。
生产能力稳步提高:产草量方面也收获颇丰,以阿克苏地区为例,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从2020年的798.15万吨增至2024年的858.59万吨,干草总产量增加19.77万吨,理论载畜量达470.46万只羊单位,较2020年增加73.09万只羊单位。
监测体系支撑科学管理:各地通过建立草原监测体系,完成千余个固定监测样地调查,精准掌握草原生态变化,为科学管护提供数据支撑,形成了“保护-修复-监测”的闭环管理模式,筑牢了西北生态安全屏障。
(2)畜牧业转型升级,生产方式实现质的飞跃
政策推动下,全疆草原畜牧业从“靠天养畜”的粗放模式向“舍饲圈养+科学养殖”的集约化模式转变,畜群结构优化、生产效率提升、产业链条不断完善。养殖模式创新:在畜禽存栏与出栏量上,呈现增长态势。同时,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养殖模式,阿勒泰地区探索“牧旅草”融合模式,将草原旅游与畜牧养殖结合,减少放牧牲畜数量的同时,通过旅游增收,实现“减畜不减收”;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(博州)推进“生产母畜暖季放牧、冷季舍饲”模式,建成有机肉牛育繁基地15个,引进优良品种,完成牛品种改良6.09万头,畜牧业规模化、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。科技应用提升效益:各地通过推广青贮饲料制作、养殖机械购置补贴等措施,降低对天然草原的依赖,全疆舍饲、半舍饲养殖比例大幅提升,畜牧业抗风险能力与经济效益持续增强。
(3)牧民收入稳步增长,民生福祉持续改善
草原补奖资金成了牧民稳定的政策性收入来源聚美策略,同时通过产业转型拓宽了增收渠道,实现了“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”协同推进。
资金保障有力:年度补助资金总额24.77亿元,其中水源涵养区禁牧补助标准为50元/亩/年,一般性禁牧补助标准为6元/亩/年,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.5元/亩/年,资金支付率保持高位,整体支付率达98%以上。
惠及面广增收显著:从草原补奖资金惠及情况来看,覆盖面广且户均增收明显,涉及农牧户近30万户,惠及牧民近100万人。阿克苏地区每年有1.3万余户农牧民享受补奖政策,户均年增收1.24万元左右,最高达9万元,第三轮政策实施以来户均累计领取6.2万元;哈密市每年惠及1.8万户农牧民,户均年增收8500元以上;伊犁州直4.336万户牧民每年户均增收5400余元,草原补奖资金为牧民购置饲草料、发展养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多元增收格局形成:补奖政策激发了牧民参与草原保护的积极性,形成了“保护草原得收益、收益反哺促保护”的良性循环。通过政策宣传与技能培训,引导牧民发展特色养殖、畜产品加工及草原旅游,收入来源从单一放牧向“养殖+加工+旅游”多元化拓展。累计转移牧民超5万人次,50%以上掌握1-2项技能,塔城地区牧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占比达25%。
二、存在问题及建议
(1)确权与数据仍存在偏差
部分地区草原承包地块存在四至界限不清、坐标偏移等问题,且第三轮政策补助面积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偏差较大,如喀什地区三调草地面积2242.29万亩,与政策补助面积4245万亩差距显著,直接影响资金发放精准度。
建议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,推进草原承包地块精准测绘,明确四至界限与坐标,统筹草原补奖资金用于确权工作,确保补奖面积与实际一致,从根源上解决数据不匹配问题。
(2)管护与监督力量仍存在不足
机构改革后,多地草原监理机构撤销,缺乏专职管护人员,仅靠兼职人员监管,如和田地区草原管护员政策取消,导致草原监管矛盾突出,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制度难以全面落实;阿勒泰地区因管护设施不足、经费缺乏,草场管护难度大。
建议设立专职草原管护员岗位,按草原面积核定人员数量,将管护经费纳入草原补奖资金或财政预算,参考克州做法,为管护员发放劳务补助并配备交通工具,提升监管能力与覆盖范围。
(3)资金与协同问题仍存在矛盾
草原补奖资金发放、禁牧监管等工作涉及多部门,存在职责交叉或衔接不畅问题;同时,部分地区资金结余未及时盘活,如巴州2021-2024年累计结余1156.76万元,阿瓦提县因草场征占用结余资金未有效利用。
建议优化资金使用与部门协同机制:一方面改变单一“直补到户”模式,设立草牧业转型资金,支持牧民培训、合作社发展与产业链完善;另一方面强化部门统筹协调:明确由一个部门牵头负责政策实施,如博州建议由林草部门统筹资金发放与监管,避免多部门协调不畅。同时拓展资金效益渠道:可借鉴阿勒泰“牧旅草”、伊犁“草原禁牧+生态旅游”模式,支持牧区发展生态旅游、特色畜产品加工,拓宽牧民增收渠道,降低对草原放牧的依赖,提升资金综合效益。
三、展望
经过三轮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实施,新疆已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、互利共赢的道路。展望未来,通过持续完善草原确权登记、强化草原管护监督力量、优化草原补奖资金使用效能、深化草牧产业融合发展,新疆有望进一步实现草原生态“更绿”、畜牧业发展“更强”、牧民生活“更富”的目标。新疆将努力将草原建设成为维护生态安全的坚实屏障、支撑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固根基、保障牧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,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“新疆智慧”和“新疆方案”。
伊犁地区荒漠类草地改良前(左)后(右)对比情况
(图片由马春晖、张凡凡授权发布)聚美策略
发布于:北京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